16岁的小宇(化名)曾是一个让父母束手无策的“问题少年”——沉迷手机游戏、用退学威胁父母、甚至因管教冲突报警抓父母。在山东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习困难”融合门诊的联合干预下,通过儿科医生与心理专家的“双轨赋能”倍速成长技术,小宇逐渐摆脱网瘾,学会自我管理,最终重返校园,成绩稳步提升。这场“家庭战争”如何转变为“成长共赢”?让我们走进小宇的康复故事。
失控的家庭战争
妈妈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和爸爸因为去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所以就把小宇托给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特别疼爱孙子,甚至有点溺爱,导致小宇性格自我任性,对父母缺乏尊重。进入青春期后,他沉迷手机游戏,每天玩到凌晨,甚至为逃避上学以“退学”威胁帮他请假。我和他爸爸每次尝试管教时,小宇轻则摔门怒吼,重则拨打110报警称“父母家暴”,家庭关系濒临崩溃。
“我们说什么他都嫌烦,一提学习他就摔手机。”小宇妈妈回忆,“有一次他爸爸没收手机,他直接冲进厨房拿菜刀威胁……” 无奈之下,妈妈打听到济南天使儿童医院开设了山东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习困难”融合门诊,医院还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汇聚国内顶尖儿科专家、心理专家及教育专家,采用“医疗+心理+教育”多学科联合干预模式,为厌学、网络成瘾、情绪障碍及学习困难的青少年提供科学评估、个性化诊疗和系统康复方案,助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于是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小宇来寻求帮助。
双轨赋能,破局网瘾
为他接诊的是薛燕芳主任,经过全面的检查和心理评估,发现其因长期熬夜游戏,导致激素紊乱、注意力缺陷,小宇被诊断为重度网络成瘾伴对立违抗行为,需医学与心理双轨干预。薛主任为小宇安排了物理治疗、中医穴位、复旦大学“双轨赋能”倍速成长技术等干预方法。
“双轨赋能”倍速成长技术,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博士佟新廷与北京儿科专家共同研发的双轨道动力教育服务系统,可以同时从医院和家庭两方面双轨并进,在儿科医生和心理专家的科学指导下,以孩子为主轴,家长配合,激发孩子改变,系统全面地帮助家长、孩子走出当前困境。
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佟新廷,从家庭关系重建和行为契约管理双线切入。首先,佟老师耐心地与小宇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正视自己的问题,认识到网瘾对自己以及家庭造成的伤害。佟老师通过和小宇多次深入的谈心,让孩子慢慢打开心扉,理解父母的苦心。
家庭关系重塑:通过“非暴力沟通训练”,给父母布置家庭作业,让父母学会用“我**”表达担忧(如“我看到你熬夜很担心”而非“你再玩就废了”),减少对抗。
行为契约制定:佟老师引导小宇与妈妈“约法三章”:每日游戏时间不超过2小时(分段使用),完成作业后解锁手机权限,违约则次日禁用。契约由小宇亲手书写并签字,赋予其参与感。
根据小宇的实际情况,佟老师为妈妈制定了“两不惯,三不管”原则。
两不惯: 1、不惯孩子懒惰。2、不惯孩子无礼。
三不管: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管,别再大包大揽;2、孩子自己能做的选择(非原则性问题)不管。3、孩子能够承受的挫折不管,比如考试没考好、比赛输了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克服。
情绪管理训练:针对小宇的易怒情绪,通过心理沙盘治疗,佟老师教他“5分钟冷静法”,佟老师帮助小宇识别自己的"愤怒预警信号",立即离开冲突现场,走进预设的"冷静角",先独处5分钟,再理性沟通。为避免父母无意破坏冷静过程,佟老师对家长同步培训,不追击,孩子进入冷静角后,15分钟内不敲门、不说教;不翻旧账,重启对话时只聚焦当下问题。
1个月“双轨赋能”干预让网瘾少年逆袭成长
经过1个月干预,小宇的变化让父母惊喜:手机使用自律,主动使用“屏幕时间统计”功能,周末超时会自觉上交手机。制定渐进式复学计划,前两周每天只上半天课,适应后延长至全天。班主任还安排他担任“班级网络管理员”,正向利用其兴趣特长。
学业逆袭:返校后第一次月考排名提升15位,尤其数学从不及格到90分。
家庭关系回暖:今年母亲节,小宇用零花钱给妈妈买了护手霜,并附卡片:“以前是我错了。”
佟老师分析:“小宇的转变关键在于‘双轨赋能’——医学解决生理基础,心理干预重建家庭规则。当孩子感受到尊重而非控制,改变才会真正发生。”
薛燕芳主任指出:“青少年网瘾常伴随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等共病,单纯断网可能激化矛盾。”建议家长早筛查,如果孩子出现情绪暴躁、成绩骤降、昼夜颠倒,需及时就医;共订规则,与其强制禁止,不如与孩子协商使用计划;寻求专业支持,借助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医院-家庭-学校”协同干预。
融合门诊启动“双轨赋能”倍速成长计划,现面向山东征集100名厌学、网络成瘾、学习困难、焦虑、抑郁、躺平的孩子,一对一体验 “双轨赋能”倍速成长技术,帮助孩子重拾学习动力,改善亲子关系,走出情绪困境,回归健康成长的轨道。
关注公众号:jntset
报名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0Fg9wBuxndMocT1iSle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