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通讯员 李育霖
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承办的“2025泉城国际妇女儿童健康论坛”在济南举行。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在妇幼健康领域的应用”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聚焦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推动多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本次论坛设置1个主论坛、5个儿科分论坛、1个妇产生殖分论坛和1个围产分论坛,构建了完整的妇幼健康学术交流体系。多元化的论坛设置确保了与会代表能够根据专业需求深入参与,实现精准高效的学术交流。

论坛于10月31日开幕。开幕式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聂文英主持并致辞。她在讲话中介绍了济南市妇幼保健院70余年的奋进足迹,并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牟鑫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济南妇幼健康事业的发展成就,并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推动更多前沿技术成果惠及泉城妇女儿童。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在讲话中指出,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妇幼健康领域迎来革命性变革,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主论坛:智慧引领,融合创新
主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一场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引领与会者窥见未来医疗的图景。

于金明院士在《肿瘤的精准防控新策略》的报告中回顾了肿瘤治疗从化疗、靶向到免疫的“三次革命”,并前瞻性地提出目前正在开启“融合治疗”新时代,为妇幼群体肿瘤防治提供了宏观战略指引。
赵正言教授阐述了《宫内环境不良与儿童-成人期疾病》的“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理论。他从胚胎形成过程入手,揭示了胎儿期的不良环境(如妊娠期糖尿病)如何通过表观遗传等机制,“编程”后代远期健康,强调了生命早期健康干预对提升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深远意义。

韩波教授直面社会人口变迁带来的挑战,在《少子化下儿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少子化加剧的十大特征。她指出,儿科发展正面临从“量的需求”到“质的转型”的关键节点,为构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儿科医疗体系指明了方向。
James Lim教授系统阐述了串联质谱(MS/MS)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的核心价值。通过新加坡的实践,他展示了MS/MS如何通过一滴血同步检测数十种代谢病,将许多昔日无法诊治的疾病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从根本上改变了患儿的生命轨迹,凸显了其作为公共卫生项目的巨大效益。

聂文英教授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在妇幼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的广阔前景。她以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的实践为例,描绘了AI技术如何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数据深度融合,赋能从孕前、产前到儿童期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让精准医学真正惠及每一个家庭。
陈红光教授聚焦《数字疗法在ADHD中的早期干预》,分享了基于脑机接口的注意力训练游戏系统等前沿探索。他详细解读了数字疗法如何依据大脑功能分区理论进行精准干预,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了全新范式。
崔亚洲教授带来了《iPS罕见病模型构建与应用展望》的精彩报告。他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解决罕见病研究中 “样本缺乏” 的瓶颈,并展示了iPSC在构建心脏、神经肌肉、软骨等多种类器官模型以及基因编辑、细胞分化中的卓越应用,为罕见病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打开了新的大门。
分论坛一:罕见病筛查诊治新进展——从“筛”到“治”的闭环管理
本场分论坛深度聚焦罕见病与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域的最新突破,呈现了一场从基础到临床、从筛查到康复的学术盛宴。

在学术议程开始前,举行了山东省医学会罕见疾病分会基层学组与罕见病早期筛查学组成立仪式。聂文英教授当选基层学组组长,邹卉教授当选罕见病早期筛查学组组长。两个学组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罕见病防治工作向基层延伸和早期干预迈出关键一步,将着力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早期识别能力,推动筛查技术标准化,加强多学科协作,共同提升全省罕见病综合防控水平。

徐两蒲教授分享了福建省通过建立制度规范、信息化管理、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四位一体” 的质控体系,打造“筛-诊-治”闭环管理的成功经验,为区域化新生儿筛查网络建设提供了优秀范本。
鄢慧明教授对《新生儿筛查中瓜氨酸降低的临床解读与诊疗策略》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讲解。她通过一系列典型病例,揭示了瓜氨酸降低不仅见于经典尿素循环障碍,也可能与线粒体病相关,并强调生命早期补充瓜氨酸、维持其正常范围对改善预后的关键作用。

韩炳娟教授在《遗传代谢病患儿的康复管理》中强调,面对多数罕见病无特效药的现状,康复训练是改善生命质量的核心。她系统阐述了早期干预、多学科协作与家庭参与的康复原则,并分享了具体训练方法与癫痫等特殊情况的注意事项,内容极具实操性。
Laurent Servais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刻阐述了新生儿筛查如何彻底重塑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诊疗格局。他的报告显示,经早期干预的患儿运动发育结局显著改善,大部分有望获得接近正常的运动能力。这强有力地证明了将SMA纳入普筛,是实现“从根治到预防”医学理想的关键实践。

王进教授深入探讨了《肠道免疫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临床意义》。她首先强调肠道作为人体最大免疫器官的核心地位,并系统讲解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其与过敏反应的密切关系。通过“肠道-皮肤轴”的概念,生动解析了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特应性进程”,为儿童过敏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基于微生态的整体性思路。
杨茹莱教授深入解读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的筛查与诊治进展》。她详细介绍了TREC/KREC联合检测等前沿筛查技术,并分享了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筛查中心的宝贵数据与专家共识,凸显了将SCID纳入普筛的公共卫生价值。

Dr. Padilla分享了菲律宾在新生儿筛查体系构建与质量提升方面的经验。他介绍了该国的政策框架、筛查中心网络布局和标准化流程,并重点分享了建立在线登记系统进行长期随访和利用疾病分布图指导公卫决策的独特实践。为类似国情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图。
邹卉教授在《人工智能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与挑战》报告中,深刻剖析了新生儿筛查面临公卫管理跨度大、角色多、召回难等痛点。她现场演示了济南市新筛AI智能体如何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与遗传代谢病的辅助决策,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提升筛查效率与准确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刘志刚教授在《遗传代谢病急症处理》专题中,通过甲基丙二酸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数个临床案例,系统梳理了遗传代谢病急性代谢危象的识别、鉴别诊断与紧急处理流程,强调了“先救命,后治病” 的黄金原则,为临床医生应对此类急症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范秀芳教授在《我国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重要性》课件中,用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我国重症先心病高漏诊现状,论证了采用 “心脏杂音+经皮血氧饱和度”双指标法进行普筛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陈德鸿教授在《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诊疗思路》中,构建了一套清晰的诊断逻辑框架。他提出,对于任何不明原因的肝功异常,在排除常见病因后均应考虑遗传代谢性肝病,并需重点关注低血糖、高氨血症、肝脾肿大、发育迟缓等“报警信号”,结合血尿质谱、基因检测等手段系统排查方法,为这类复杂疾病的精准诊断指明了方向。
儿科分论坛二:儿童保健全周期管理——构建整合型保健新生态
本论坛成功举办"济南医学会儿保专委会25年度学术会议暨济南市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来自省内各医疗机构的11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儿童保健发展大计。

论坛开幕式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院长韩炳娟提出要“以人为本,坚守初心,共同创建新时代新模式儿童保健系统”;副院长邹卉对学会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规划;济南医学会韩杰涛副秘书长对分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医院儿童保健部部长刘志刚对专委会成立表示祝贺,希望通过儿童保健专委会能更好的为儿童健康事业服务;济南市妇幼保健协会秘书李忠良祝贺委员会成立,表示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成立填补了济南市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方面的空缺,对专委会接下来的工作作出指示。

会议选举产生了济南市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刘超当选主任委员,刘志刚、苗智莹、吴巧灵、相丽丽等专家当选副主任委员。
学术环节内容丰富多元,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宫杰教授详细讲述了《头型异常的影响与诊断》,包括儿童姿势性头型异常、非综合征性颅缝早闭的概述及治疗;韩炳娟教授系统阐述了《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多学科整合型儿童保健生态系统》,从建设背景、具体情况到成果展示,全面呈现了新型儿童保健系统;邹卉教授深入讲解了《儿童矮小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规范了矮小症的诊断、辅助检查及生长激素应用等临床治疗路径。
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史高岩教授分享了《儿童青少年厌学与躯体化症状的治疗》,详细解析了相关症状的评估及心理、药物治疗方法;刘超教授解读了《儿保质控指标》,明确了济南市儿保质控要求。在圆桌讨论环节,刘志刚、苗智莹、吴巧灵、相丽丽等主任委员围绕儿童保健、营养、康复、心理、行为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儿科分论坛三:危重新生儿救治——攻坚救治难点,构筑全方位生命防线

本论坛作为“山东省危重新生儿学术交流会”,汇聚了来自济南、滨州、泰安等七地市的顶尖新生儿科专家,共同探讨危重新生儿救治的前沿技术与临床实践。
在学术交流环节,韩炳娟教授系统介绍了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先进经验。耿红丽教授深入讲解了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喂养策略。
姚国教授分享了PS在晚期早产儿RDS中的应用进展;陈震教授解读了2025版早产儿脑室内出血预防专家共识;邹卉教授以“生死时速——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识别及救治”为题,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张雯雯医师和施敏医生分别通过超早产儿合并甲减、小胖威利综合征合并眼白化病等复杂病例,展示了危重新生儿救治的临床实践。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和深入点评,为提升区域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在危重新生儿救治领域的引领作用,为构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提升全省新生儿救治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儿科分论坛四:新生儿听力与基因筛查——精准诊断,护航听力健康

本论坛聚焦“新生儿听力电生理学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实践及推广”,汇聚全国听力与基因筛查领域专家,旨在进一步推动妇幼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水平,助力多学科协作与国际化合作深化。
论坛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郝婵娟教授以《新生儿基因筛查进展及临床应用》为题,解读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落地经验,为参会者开拓学术视野。
李晓璐教授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的报告中,通过详实的数据剖析,为提升听力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海红教授则以《重视婴幼儿听力暂时性听力损失的识别和管理》为主题,强调持续性听力随访对早产听力损失患儿的重要性,内容直击临床痛点。
聂文英教授聚焦《新生儿听力筛查及随访要点》,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系统梳理并详解了筛查与随访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见难点,为基层诊疗提供清晰指引。
林倩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围绕《听力损失相关综合征的诊断及干预》核心内容,聚焦“精准诊断”与“科学干预”两大维度,兼具临床指导性与实操性。
相丽丽教授围绕《新生儿基因筛查临床实践》展开讲解,结合本院本院在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实践经验丰富经验,助力参会者提升业务能力。
病例分享环节,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孟洋主任、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张秋敏医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孟猛医师、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宋新蕾医师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侯成医师分别就临床中碰到的听力损失特殊案例进行展示,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学术授课结束后,还设置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通过“理论+实践”双重检验、巩固学习成果,并对考核合格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领域内专业人士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桥梁,更推动了新生儿听力与基因筛查技术的普及与提升,为守护儿童健康、助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儿科分论坛五:儿童眼保健与近视防控——共筑清晰“视”界,守护光明未来
本论坛聚焦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汇聚眼科与妇幼保健领域专家,通过专题报告与跨界对话,共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内容翔实、前瞻实用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举行了济南市妇幼保健协会眼科学与眼保健专业委员会改选,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孙明副主任医师当选主任委员。
在学术环节,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倩对《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进行了深度解读,系统梳理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管理策略;杨海霞教授就“儿童常见眼病与0~6岁儿童眼病筛查”进行专题分享;孙明则深入讲解了“0~6岁婴幼儿视力评估”。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围绕“儿童眼健康管理网络:从社区筛查到精准诊疗的挑战与协作”展开深度对话。专家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壁垒,并就如何构建高效、连贯的儿童眼健康分级诊疗与服务体系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路。
本次论坛为儿科、眼科、妇幼保健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与会人员既收获了前沿知识,也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诸多困惑,凝聚了行业共识,明确了未来工作方向,为推进儿童眼保健与近视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